English

祝贺与希望

1998-09-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三联书店迎来五十大庆,书店的朋友约我写点什么,我也正想说点什么,遂欣然命笔。

想起三联,在我心目中出现的是饮誉国内外知识界的《读书》杂志,是一套套颇有创意的新老图书,是那布置得当、方便自由、使人流连忘返的书店,是经常举办的内容不拘一格的各种座谈,是那供老相识、新相知以文会友,给慕其文而未见其人的读者以初识荆的惊喜的聚会,还有那除了营造氛围外还真的供应上好咖啡的咖啡厅……但是又不仅是这些,归纳起来是一种无法具体分解的文化。如今“人文”二字已被用滥,但我的确认为三联代表了一种独有的人文气息,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传统。虽然三联正式建立是50年代,这种传统却更长些,至少始于30年代。比起与三联的关系源远流长的老一代的文化人来,我算是新交,实在不敢谬托知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却直接、间接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除了手头正在艰苦奋斗的一部书稿外,至今尚未正式在三联出过书,而关系却远超过几家自己出过书的大出版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三联人的特有的重视与读者、作者的“人”的联系,这是一种超过纯粹业务的(当然也不是与业务截然无关的),建立在广义的文化默契的基础上的,非常自然的、相得益彰的交流。这与几代主持者的文化品位和眼力以及一批同样有品位的,敬业、爱业的编辑是分不开的。

提到三联,当然不能不提《读书》,本人无力也无意对这份杂志作一番评价,只想对其初创者与恢复者表示敬意。在今日之中国,十几年来历经各种政治风浪和商潮的冲击,能维持这样一份包罗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同时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坚持独立品格的杂志洵属不易。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既能避免媚俗之举,还能维持高数字的销售额。一则说明在我国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需求;二则更重要的是,杂志一出手就定位既高又兼容并包。这“高”,并非“高高在上”在象牙之塔,而是指眼力、趣味和审美品位。“兼容并包”既指观点,又指题材和风格。在现代学科分科日细,专家多而通才少,专业刊物各据一小方的情况下,后一种含义尤其为《读书》最可贵的特色。先辈大师的学养、文采,吾人不能望其项背,那种真正“学贯中西”又能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文章高手并不是代代都有,而作为一本杂志,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却可以收集锦之效。或者说,编者、作者、读者之间可以有一种磁场效应,互相吸引,日益扩大。当然,物以类聚的规律决定吸引的族群,也就决定了杂志的性质、品格及其传承和嬗变。我很欣赏过去《读书》的读者服务日的通知上的几句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乘兴而来,兴尽而去,博雅君子,盍兴来乎!”那份洒脱自如,那“博”和“雅”正是最吸引人的核心,希望《读书》继续不负众望。

“古今中外”不仅是《读书》的特色,也是三联的特色。今天中国知识界对外来文化的兴趣和吸收力达到空前的程度。各出版社译介外国著作之热潮也随之高涨,有时不惜工本抢购版权的情况令我惊讶。据我了解,译介外国优秀文化作品也一直是三联的强项之一,倒不是从赶热潮开始。诚然,西方学术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思想活跃,创作旺盛,新思潮层出不穷,与我国相比,在一个长时期内还将处于领先地位,我们要赶上时代的步伐,窗口必须大开,越大越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在窗外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景中,判断和选择特别重要。特别是学术思想总需要经过一定的沉淀和过滤才能确定其价值,凡是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名噪一时的很可能不久就消声匿迹。有的在西方某个很小的圈内讨论得很热闹的问题,在人家那里也只是茶杯里的风波,与我国当前所关注的问题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窃以为,对译介对象的取舍是一门大学问,匆匆赶潮流,动不动就封某人为“大师”,不但浪费有限的资源和阵地,而且易起误导作用。我深知当今我国读者对域外学术也存在某种“追星心态”,同样题材的学术著作,翻译的比国内学者自己写的要好销得多,同样是用方块字写的,海外学人的作品又比内地的受重视(至于内容、水平,是要买了,仔细读了以后才知道的),出版社必须考虑市场效应,有时等不及让它沉淀几年,经过历史的考验,也是可以理解的。不想提什么建议,只是信笔写去,借题发挥,套用杜诗“不薄今人爱古人”句,我希望我国各出版社“不薄洋人爱国人”。

去年商务印书馆大举纪念百周年,今年北大百年庆典盛况空前,如今三联又做大寿。重视自己的历史,为传统而自豪,这是大好事,因为几代人的心血和劳动,创业者的艰辛和成绩是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珍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必然规律,新人也一定得有所创新,不能以墨守成规为满足。不过在我国经历了文化断裂的特殊情况下,强调传承尤其重要。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对美国之重视历史传统发过感慨,说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百年多来总是在不断“彻底决裂”中,好像盖房子总是不断拆了重盖,多少有志者的智慧、劳动就此浪费在这推倒重来之中。决不是说一切传统必然是优良的,这里指的是一项事业的奠基人所灌注于其中的理想和长期形成的使事业得以发展的作风。我所感到的三联的传统就是开头所说那种人文气息和审美品位及古今中外不拘一格的灵性。看来有识者终于觉悟到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大家纷纷纪念诞辰,则文化事业的繁荣兴旺将大有希望,在这其中三联将以其独特的风姿开出引人注目的、赏心悦目的新芭。是为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